2014年8月7日星期四

长屋与我们这一带的安乐饭

添加图片说明
《长屋与我们这一带的安乐饭》

峇眼海南岛的长屋,也是巴生仅存不多的“苦力间”(guli gen),这些小房间充分反映当年华侨南来的面貌。

最早期的苦力间是一间长屋,许多双层架床,而当时许多陋习,诸如赌博或抽烟片的习惯充斥在1860-1900年,而由于海南华侨相对比其他籍贯迟,所以依据籍贯来找工作,必然造成后来的移民选择属于自己新天地。

峇眼海南岛是当时的海南人的其中一个居住地选项,而此类的苦力间,也恰好反映华人移民形态与1900年后逐渐废除奴隶制度的印度人契约劳工是截然不同的。

海南人依据乡亲或会馆的接济,抵步后是依靠“会社”也就是地缘会馆或姓氏宗亲会所安排工作,严格说起来是自由人,也就是夫妻或个人南下,主要是找一份工作,安顿下来。

而当时的印度劳工属于“契约劳工”,形态仍有点像卖猪仔。

1930年世界经济大萧条,不少的华工与印度工人被安排集体的送回祖国,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或印度仍有许多人与马来半岛的华侨联系是非常密切;但是在恢复景气,全球工业发展脚步倍增的年代。

一些人再度因为家乡战乱南下,尤其是面对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整个移民潮,涌入广州或香港,一些人南移到越南,再到马来半岛的登州(丁加奴),这完全靠海运进入马来半岛的局面演变成停驻在吉兰丹,彭亨或登州的华人逐渐增加,一般属于矿工,不过倾向金矿为主。

这些人对于金矿开采影响,在关丹或林明,为什么仍留下客家村?因为矿工二度前来的关系。

另,闽南人一般选择直接南下到新加坡,之后到柔佛麻坡(潮州人)与昔加末等地为主,由于港主制度的建立,涌进的华人不断增加;所以二战前或1935年后从中国移民到马来半岛的人数,可谓是历年最多,而且逐年增加。

目前近乎绝大多数华人其实多属于这阶段的移民浪潮下的婴儿潮,许多华工是携带家眷南下,这些为什么许多我们华人的祖先诞生的年份是1935-1942年左右,这些我们的祖父辈在这些长屋(苦力间)出世。

前来马来西亚华人移民的阶段,用1900年来分野,有明显差异,就是携带家眷南下或没有携带家眷南下的最大差别。

而这些苦力间,其实就是华侨南下的重要历史符号,这点身为华侨的各个世代必须牢牢记得,祖先辈牺牲劳苦的奉献换得我们的安乐饭!

https://www.facebook.com/kelangpasang/photos/a.233115596865142.1073741828.233111930198842/329283653915002/?type=1&relevant_count=1

2014年7月5日星期六

《落番图》——对南洋虎视眈眈元朝

中国在元朝的局势,对于东南亚震撼是最大。

由于元朝版图辽阔,政治势力渗入已经回教(伊斯兰教)的西亚,无形形成一道渠道,况且元朝已经有许多外国人进去定居。

而在宋朝大贸易,中国把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日本及东南亚等地,而从当地输入输入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

到了元朝: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此汇集和起运。例如高丽的土特产人参、水獭和虎豹皮在中国内地,布也在中国民间也很流行。

元朝时期,贸易是依据水、陆两条商路并进。

由于南洋地区这些资源丰富,招惹元朝当政者的兴趣,进而有忽必烈不仅要在陆地上称霸,而且还要称霸海洋,他派人从海路进军占城、爪哇,但是他的侵略招到痛击,得不偿失。

当时,忽必烈曾在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忽必烈命唆都在占城设置行省,进行统治。

占城也就是现在越南中南部地区。忽必烈曾由唆都率领,组成有远征军调遣了江浙、福建、湖广各地元军5000人,征海船100艘,战船2500艘,走海道进侵占城。元军并在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正月,攻克木城。

占城国王为重整旗鼓继续抗击元军,在木城战败后派出使者诈降。国王自己退到保大州西北的鸦候山,集结兵力,准备伺机反攻。唆都很快发现占城国王的企图,一怒之下举兵大肆进攻,但被占城军击败。进入占城作战的元军伤亡日增,不得不于第二年撤还。忽必烈又命脱欢、李恒率军会合唆都合兵,经安南再侵占城。但假道安南的军事行动遭到坚决抵抗,元军即转向对安南也就是越南的作战。

元朝大军很想把东南亚热带雨林列入版图,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忽必烈命史弼、高兴、亦黑迷失作统领,调集福建、江西、湖广兵2万人,战船1000艘,携载供大军一年的粮食,远渡重洋,侵略爪哇。但这战役元军将领在不熟悉当地的地形环境,加上战争中指挥失当,一样招惹失败,之后,一些元朝大军害怕战事不利开始大规模的脱逃。

当然,元朝大军同样也在忽必烈遣使诏缅国蒲甘王朝那罗梯诃波王归附纳贡,缅王杀使拒命而出征。因为主要记录是分析马来半岛为何在明朝郑和下南洋前已经有华人的存在。这些都与当时发生的事情,有直接的关系的。

元朝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航海家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单马锡(Tumasik,狮城的旧称)也就是新加坡有华侨定居。

元初有大批华人定居在婆罗洲格兰岛(婆罗洲)。渤泥国敬爱唐人。马来半岛古国龙牙门已有中国人和当地人通婚杂居。

(渤泥国,是东南亚的一个古代小国,也称“勃泥”或“浡尼”。位于东南亚加里曼丹岛北部地区,也就是今日文莱)

真腊国有唐人居住经商。真腊风俗,由妇女进行贸易,因此华人到此,必先娶真腊女子为妻,方便贸易。

唐人水手,因真腊的米粮、妇女、房屋容易得到,买卖容易做,往往逃避到真腊求安乐。

---------------------------------------

其实这论据是来自台湾研究院的论文,不想直接抄袭,做了些整理分析。根据的历史资料全写在《真腊风土记》。

其他人也写过,是另一些情况,再补充分享下:“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一大批汉儒学者和军政官员移居越南。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逃往南洋。从唐朝起,移居东南亚的华人渐渐增多。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空前发展,即有不少民众赴南洋一带谋生。他们当中最早主要是从事贸易的商人和船员。因为需要长期居留在南洋各地,被称为住藩。此外,也有因为政治或军事原因来到南洋的。南宋末年,左丞相陈宜中、吏部尚书陈仲微、参知政事曾渊等大批官员及其家属,为躲避蒙古军队追击,逃亡南洋。元朝为断绝后患,曾派兵数万,战舰千艘,征讨南洋,但途中遇到飓风,许多战舰沉没,很多溃散的士兵便留在了南洋。元朝人周达观《真腊风土记》中详细介绍了当时中国人在南洋的生活状况。”
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71c2bcb01012ofv.html

2014年6月30日星期一

《落番图》——鼓励海外贸易的宋朝

“在宗教方面的影响,到了宋朝以后,狼牙修的地域可能也仅是专指属半岛更有狼牙修(Langkasuka)王国,相传是马来半岛上历史最早的其中一个印度化王国。而且, 这一国家在公元六世纪与中国梁武帝同时崇尚佛教,又曾经与中国互相交流。它代表了中马两国最早的文化与宗教交流,也说 明佛教在最初的十一个世纪之间,曾在马来亚旺盛。这一个国家自与中国梁朝来往以後,亦是中国古书常出现的名宇;它是自梁代到明代以来,中国典籍记载得最多的东南亚国家。根据《吉打纪年》(Kedan Arnels)这个国家的建国时间大约是在公元二世纪初,由马哈旺沙(Mahawangsa)王建国。其国家的方位至今不明,莫衷一是, 而中文译名也不一。”
见,http://www.mybuddhist.net/cms/damafojiao/shengdi/guji/2241.html
 
言归正传宋代,造船技术比较唐朝更进步许多。唐代,虽然已经有市舶司(他的职务好像现在的海关负责征收税务),由于唐代商人出海贸易的税收不稳定。

但 ,到了宋朝,当政者鼓励海上贸易。来往的船只不断增加,从唐朝不固定位置的市舶司,到了宋朝固定设立在广州,泉州与杭州诸个港口。

其中, 广州及泉州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对外贸易,也就是透过这两个港口出入的船只也是最多的。这也是为什么最终福建与广东两省的外移民最终是比较多的原因之一。而广东港口的位置是最靠近南洋,更因为粤的位置所在与远离当地的一些东南亚族群,实切属于同文同种。

而福建由于山地多平原少,土地贫乏,农村困苦,依据渔米为生的概念,早在悠久的历史存在。尤其是闽南人深具置于死地而后生,刚毅与勇于冒险的精神。而闽南女性,也需要在失去男丁之下,独立支撑整个家庭。这特征是其他省会的女性比较不同的。

古代,闽也称呼为“荆蛮”, 《周礼·夏官·职方氏》:“﹝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当然在周朝天子脚下,只是区区的九州的一小块。却无疑说明了,北方当时对于南方人理解匮乏,甚至有着法统与鞭长莫及的感觉。

福建人的汉族,是由于南宋北方失守,而逐渐往南迁移,其中现在所谓的百家姓的主要姓氏为什么出现在中国南部。中国在宋朝曾经称呼福建为“八闽”,也就是有八个相等于郡的行政地位的区域。 虽然在“蛮方”,最终出现福建有浓郁的古音。

在如此的汉本位的道统上,边疆其实只是一种外放而不太拘于能实质的约束的地方。而地域处于比较靠近亚热带而且在饮食习惯的巨大差异。当时的汉人虽然有居家从法的概念,却未必比居住在中原的人深厚。

这些贫穷的因素,助长了既然家乡难以永续安定及维持生计,到海外谋生的环境似乎成了另一个选项,逐渐形成到海外贸易,寻求一丝更新的契机。

诸如单马令,一些说法是属于泰国南部,另一个说法是目前关丹的附近一带是

单马令,已经可以看见三佛齐的属国与宋朝贸易之间的关系密切与频密,是当时主要对外的贸易国之一。

在当时,宋朝的国威虽然不如唐朝,马来西亚与苏门答腊到上最大的政治国度三佛齐仍按期进贡,与宋朝保持良好的关系。

 直到南宋被元朝蒙古所灭,大批不甘于被异族统治的军民开始往南迁移,其中逃生到海外的数目是相当庞大,其中一部分就因此留在马来半岛。

 -----------------------------------------
 注:http://chsbp.net.my/show.php?contentid=1261

“单马令”是中国古籍对关丹的称呼,早期马来人则称为“甘榜德伦敦” (Kampung Teruntum)或“德伦当”(Terumtang),意思是指一种生长在泥泽里的小树。根据马来文学《马来半岛地名考究》,苏门答腊有一个地名叫“关 丹”,而来自“关丹”的村民后来飘洋过海来到这里生活,所以才会有关丹这名字。
    关丹历史最有力的证明,就是位于关丹东姑安潘雅富珊中央医院前的仄迪玛马来墓地。早期关丹的发展与甘孟及林明锡矿业息息相关,虽然说靠河及海的地理位置,让它具备了日后发展的条件,但锡矿业无疑是加速了关丹的发展。

-----------------------------------------
(附):http://www.xunread.com/article/20495124-ae2c-49e5-b845-d662a8b94f00/133.shtml

赵汝适《诸蕃志》记述五十八个与宋朝通商交往的海外国家与地区:

  交趾国 (今越南北方)、占城国 (今越南南方) 、宾瞳龙国 (今越南蒲郎)、真腊国 (今柬埔寨)、登流眉国 (今马来半岛) 、蒲甘国 (今缅甸中部)、三佛齐国 (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单马令国 (今马来半岛南部)、凌牙斯加国 (今马来半岛北部)、佛罗安国〈今马来半岛南部〉、新拖国 (今印尼爪哇岛西部)、监篦国 (印尼苏门答腊岛东北) 、蓝无里国 (今印尼苏岛西北)、细兰国 (今斯里兰卡)、阇婆 (今印尼爪哇岛) 、苏吉丹国 (今印尼爪哇东部) 、南毗国、故临国、马八儿、胡茶辣国 (今印度西南部)、麻罗华国(今印度中部)、注辇国 (今印度东南部) 、朋茄啰国 (今印度东北部)、南尼毕啰国 (今巴基斯坦西部)、天竺国 (今印度半岛总称)、大秦国 (今叙利亚等国) 、大食国 (今阿拉伯国家总称)、麻嘉国 (今阿拉伯麦加) 、层拔国 (今伊拉克东南部)、粥琶罗 (今非洲索马里东部) 、勿拔国 (今伊拉克东南部) 、中理国 (今索马里及索哥德岛)、瓮蛮国 (今阿拉伯东南部) 、记施国(今波斯湾帕奎斯岛)、白达国 (今伊拉克巴格达)、弻斯啰国 (今伊拉克东南部)、吉慈尼国 (今伊拉克西北)、勿斯离国 (今伊拉克属)、芦眉国 (今小亚细亚半岛伊斯坦丁堡)、木兰波国 (今西班牙南部) 、勿斯里国 (今埃及地) 、遏根陀国 (今埃及亚历山大港)、晏陀蛮国 (今斯里兰卡附近的岛)、沙华公国(今爪哇岛附近) 、女人国 (今马来群岛中苏拉威西岛)、波斯国 (今伊朗) 、茶粥沙国 (今北非西北部)、斯加里野国 (今小亚细亚西西里岛) 、默加腊国 (今勿里斯等国)、渤泥国 (今加里曼丹岛上文莱)、麻逸国 (今菲律宾群岛之一)、三屿 (今菲律宾的三岛)、箔里鲁 (今菲律宾马尼拉)、琉球 (今台湾岛及附近)、毗舍那国 (今菲律宾东部岛屿) 、新罗国 (今朝鲜半岛) 、倭国 (今日本) 。

  日本史学家和田清:“宋时的对外贸易是如何之盛,从当时输出的所谓宋钱,不仅在日本、朝鲜、安南等地出土,而且远至南洋群岛、非洲的东岸、桑给巴尔、索马里等地,也有所发现一事,也可以看出。”

《落番图》——早期的南移先民

马来半岛的南移民,因为社会环境或政治因素,南移的时段非常早,三国时代已经开发与经营海外。

吴国将军吕岱,曾经命令朱应及康泰出使扶南(公元1世纪建国,与中国联系密切。3世纪初,扶南王范蔓向外扩张,势力达马来半岛。)其中历经一百多个国家。其中一个就是赤土 
(《隋书·南蛮传·赤土》记载:“赤土国,扶南之别种也,在南海中,水行百余日而达所都,土色多赤,因以为号。东波罗刺国,西婆罗娑国,南诃罗旦国,北拒大海,地方数千里,……不知有国近远”。)及丹丹国。

赤土位置就在吉兰丹。当然部分地区现在属于泰南的宋卡。  

无论是 赤土还是丹丹国,都是在马来半岛的境内。

唐朝的国力强盛,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成熟,所有客观环境比之前先进许多。进而,造就许多居住在华南一带的居民开始透过水路与外界接触,进而发展对外贸易。

马来亚在三佛齐王国(西元670至1376年)的年代,震于唐朝的国威,曾经尊中国为上国,派遣使者朝贡,中国朝廷嘉许他们的忠诚,奖赏有加。唐朝末年更因为黄巢之乱。流民躲避祸害与饥荒,不少人选择南度。 

中国由于地缘与贸易流动关系,逐渐开发了水路,而马来半岛东海岸是适合当中途站,一些古代的商人也不再只是透过陆路来到贸易地点,反倒开始选择了水路。而选择停靠的地方,也不再局限于东海岸。而从中东或印度贸易的船只也开始使用了新加坡与马来半岛的西海岸各个比较适合停靠的据点。

一些历史遗迹可以说明了这些贸易物品的项目繁多。但是中国或中东或印度的商旅,仍然不作定居。而交易完毕,即可就扬帆而北归。

这些不停留与居住,或与中国人向来仍以安土重迁的概念。闽或粤省人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南洋一带仍未开发,森林茂密更多沼泽漳气,一般仍只是短暂时段的汇合。

而南下的不只是商人,还包含了僧侣。所以,一开始的南民或许选择南传而非大乘的佛法,也促成后期的唐三藏取经的事迹。中国僧侣要向印度取经,由于内陆地理知识的贫乏,加上内部的山区曲折延绵,只是从古道,佛教如何传进中国的途径回溯。

《落番图》之开始远走他乡

中国与马来西亚的来往,开始于汉代。汉书地理早已经记载有关南洋交通的记载,其中一些历史上国家的名字,经由考证,位置就是在现今的马来半岛。

由于中国与暹罗也就是现在的泰国早有密切的来往,一些中国的使者都曾经经由马来半岛的北部取经到印度。据《水经注》引《晋书地道记》,汉朝日南郡朱吾县居民不满县吏苛政,逃至马来半岛屈都昆














资料来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1%88%E9%83%BD%E6%98%86

都元国(马来语Kuala Dungun,泰米尔文Kataram),又译屈都干、都干,都昆,屈都昆,都昆国,是马来半岛古国,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梁书》称为“屈都昆”,“干陀利”、“斤陀利”。
屈都昆、屈都干为马来西亚丁家奴一个濒海县城 Kuala Dungan 之对音;都干、都昆,都元乃是是dungun 的对音,马来语中羊味果之意。[1]
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
康泰吴时外国传》记载
波辽国南去,到屈都干国,土地有人民可二千余家,皆曰朱吾县民,叛居其中。都昆在扶南南三千余里,出藿香
水经注》引晋书地道记
朱吾县日南郡,去郡二百里,此县民汉时不堪二千石长吏苛求,引屈都干为国
[2]通典·边防》记录
都昆出好栈香、藿香硫磺。其藿香树生千岁,根本甚大,伐之四五年,木皆朽败,唯中节坚贞,芬芳独存,取以为香

参考文献

 

  1. ^ 许云樵辑注《康泰吴时外国传·屈都干》 28页 新加坡南洋研究所 1971
  2. ^ 许云樵南洋史》上卷 第二篇 古代史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