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元朝的局势,对于东南亚震撼是最大。
由于元朝版图辽阔,政治势力渗入已经回教(伊斯兰教)的西亚,无形形成一道渠道,况且元朝已经有许多外国人进去定居。
而在宋朝大贸易,中国把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日本及东南亚等地,而从当地输入输入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
到了元朝: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此汇集和起运。例如高丽的土特产人参、水獭和虎豹皮在中国内地,布也在中国民间也很流行。
元朝时期,贸易是依据水、陆两条商路并进。
由于南洋地区这些资源丰富,招惹元朝当政者的兴趣,进而有忽必烈不仅要在陆地上称霸,而且还要称霸海洋,他派人从海路进军占城、爪哇,但是他的侵略招到痛击,得不偿失。
当时,忽必烈曾在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忽必烈命唆都在占城设置行省,进行统治。
占城也就是现在越南中南部地区。忽必烈曾由唆都率领,组成有远征军调遣了江浙、福建、湖广各地元军5000人,征海船100艘,战船2500艘,走海道进侵占城。元军并在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正月,攻克木城。
占城国王为重整旗鼓继续抗击元军,在木城战败后派出使者诈降。国王自己退到保大州西北的鸦候山,集结兵力,准备伺机反攻。唆都很快发现占城国王的企图,一怒之下举兵大肆进攻,但被占城军击败。进入占城作战的元军伤亡日增,不得不于第二年撤还。忽必烈又命脱欢、李恒率军会合唆都合兵,经安南再侵占城。但假道安南的军事行动遭到坚决抵抗,元军即转向对安南也就是越南的作战。
元朝大军很想把东南亚热带雨林列入版图,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忽必烈命史弼、高兴、亦黑迷失作统领,调集福建、江西、湖广兵2万人,战船1000艘,携载供大军一年的粮食,远渡重洋,侵略爪哇。但这战役元军将领在不熟悉当地的地形环境,加上战争中指挥失当,一样招惹失败,之后,一些元朝大军害怕战事不利开始大规模的脱逃。
当然,元朝大军同样也在忽必烈遣使诏缅国蒲甘王朝那罗梯诃波王归附纳贡,缅王杀使拒命而出征。因为主要记录是分析马来半岛为何在明朝郑和下南洋前已经有华人的存在。这些都与当时发生的事情,有直接的关系的。
元朝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航海家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单马锡(Tumasik,狮城的旧称)也就是新加坡有华侨定居。
元初有大批华人定居在婆罗洲格兰岛(婆罗洲)。渤泥国敬爱唐人。马来半岛古国龙牙门已有中国人和当地人通婚杂居。
(渤泥国,是东南亚的一个古代小国,也称“勃泥”或“浡尼”。位于东南亚加里曼丹岛北部地区,也就是今日文莱)
真腊国有唐人居住经商。真腊风俗,由妇女进行贸易,因此华人到此,必先娶真腊女子为妻,方便贸易。
唐人水手,因真腊的米粮、妇女、房屋容易得到,买卖容易做,往往逃避到真腊求安乐。
---------------------------------------
其实这论据是来自台湾研究院的论文,不想直接抄袭,做了些整理分析。根据的历史资料全写在《真腊风土记》。
其他人也写过,是另一些情况,再补充分享下:“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一大批汉儒学者和军政官员移居越南。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逃往南洋。从唐朝起,移居东南亚的华人渐渐增多。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空前发展,即有不少民众赴南洋一带谋生。他们当中最早主要是从事贸易的商人和船员。因为需要长期居留在南洋各地,被称为住藩。此外,也有因为政治或军事原因来到南洋的。南宋末年,左丞相陈宜中、吏部尚书陈仲微、参知政事曾渊等大批官员及其家属,为躲避蒙古军队追击,逃亡南洋。元朝为断绝后患,曾派兵数万,战舰千艘,征讨南洋,但途中遇到飓风,许多战舰沉没,很多溃散的士兵便留在了南洋。元朝人周达观《真腊风土记》中详细介绍了当时中国人在南洋的生活状况。”
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71c2bcb01012ofv.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