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图片说明 |
峇眼海南岛的长屋,也是巴生仅存不多的“苦力间”(guli gen),这些小房间充分反映当年华侨南来的面貌。
最早期的苦力间是一间长屋,许多双层架床,而当时许多陋习,诸如赌博或抽烟片的习惯充斥在1860-1900年,而由于海南华侨相对比其他籍贯迟,所以依据籍贯来找工作,必然造成后来的移民选择属于自己新天地。
峇眼海南岛是当时的海南人的其中一个居住地选项,而此类的苦力间,也恰好反映华人移民形态与1900年后逐渐废除奴隶制度的印度人契约劳工是截然不同的。
海南人依据乡亲或会馆的接济,抵步后是依靠“会社”也就是地缘会馆或姓氏宗亲会所安排工作,严格说起来是自由人,也就是夫妻或个人南下,主要是找一份工作,安顿下来。
而当时的印度劳工属于“契约劳工”,形态仍有点像卖猪仔。
1930年世界经济大萧条,不少的华工与印度工人被安排集体的送回祖国,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或印度仍有许多人与马来半岛的华侨联系是非常密切;但是在恢复景气,全球工业发展脚步倍增的年代。
一些人再度因为家乡战乱南下,尤其是面对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整个移民潮,涌入广州或香港,一些人南移到越南,再到马来半岛的登州(丁加奴),这完全靠海运进入马来半岛的局面演变成停驻在吉兰丹,彭亨或登州的华人逐渐增加,一般属于矿工,不过倾向金矿为主。
这些人对于金矿开采影响,在关丹或林明,为什么仍留下客家村?因为矿工二度前来的关系。
另,闽南人一般选择直接南下到新加坡,之后到柔佛麻坡(潮州人)与昔加末等地为主,由于港主制度的建立,涌进的华人不断增加;所以二战前或1935年后从中国移民到马来半岛的人数,可谓是历年最多,而且逐年增加。
目前近乎绝大多数华人其实多属于这阶段的移民浪潮下的婴儿潮,许多华工是携带家眷南下,这些为什么许多我们华人的祖先诞生的年份是1935-1942年左右,这些我们的祖父辈在这些长屋(苦力间)出世。
前来马来西亚华人移民的阶段,用1900年来分野,有明显差异,就是携带家眷南下或没有携带家眷南下的最大差别。
而这些苦力间,其实就是华侨南下的重要历史符号,这点身为华侨的各个世代必须牢牢记得,祖先辈牺牲劳苦的奉献换得我们的安乐饭!
https://www.facebook.com/kelangpasang/photos/a.233115596865142.1073741828.233111930198842/329283653915002/?type=1&relevant_count=1